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专题文章
郭春喜:一线,最接地气也是最容易有成就感与幸福感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12-25 17:05:22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浏览:1175次

编者按:情牵测绘,对于那时还是学生的郭春喜来说,真的是源于非常朴素、非常务实的想法,一是测绘队员可以走遍祖国的壮美河山,欣赏美景,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二是测绘队员出入的都是非常艰苦的地区,有比较高的津贴、补贴,可以更好地贴补兄弟姊妹众多的家庭,帮衬父母;三是测绘行业有很多高精尖的仪器与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学以致用,满足当时的他对知识的急切需求。


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郭春喜扎根测绘一线已经35年。

35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似乎仍然可以看见那个当时瘦弱但目光坚定的农村孩子,怀着一颗热忱之心加入到测绘事业。35年初心不变,郭春喜始终用坚韧、热忱、执着之心对待他热爱的测绘事业。他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线是最接地气,最能扎实、踏实干事业,也最容易有成就感与幸福感的地方。”

年轻人要在最初的时候树立坚定的目标,后期围绕目标不懈努力,将来的路就很容易成功。天道酬勤,只要肯攀登,终将有所收获。

对于此次获评“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郭春喜连连表示,对于自己来说,一是非常荣幸,二是倍感压力。在他看来,全国测绘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其中比他优秀者有之,比他勤勉者有之,比他敬业者有之,能够获此殊荣,是对他35年一线测绘工作的充分认可与极大鼓励,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与责任。

测绘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科技创新的“头雁”们,仍将砥砺前行,加速推进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

关于珠峰复测

记者: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以及1975年再次登顶及测量珠峰高度。电影里有很多的测绘元素,让普通人也了解到对于珠峰高度的确认其实不是一件易事。后来我国在2005年复测珠峰,主要原因是?

郭春喜:2005年重测珠峰的原因是部分西方国家对1975年中国测定的珠峰高度及其现势性产生了质疑,对中国的测绘技术水平产生了怀疑。同时,珠峰地区也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区,世界各国都很关注珠峰高程的变化与最新的珠峰高程。

2005年,珠峰高程的测定,上升成为一场关系到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科技水平和社会文明之间的较量之战。这项神圣的使命,外业工作交由原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后更名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内业工作则交由我所在的原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后更名为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

记者:要得出让国际信服的准确数据,在您这部分,需要使用哪些技术手段,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郭春喜:我们综合运用卫星定位、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电磁波测距、重力测量、测冰雷达及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先进技术,创新性解决了珠峰顶冰层厚度精确测定、全球海拔最高与最困难最复杂地区珠峰及邻近区域重力场精细结构、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确定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了5大技术创新,使得珠峰高程新数据“含金量十足”。

记者:数据解算的关键在哪里?

郭春喜:主要在大地水准面的最终确定。

2005年5月22日上午11点08分,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并且采集到了珠峰高程测量的多类新数据。6月12日,这些来之不易且极其宝贵的数据送抵西安,交到了数据中心技术人员的手中。

在实施阶段,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根据珠峰高程测量涉及的专业工序和技术要求,打破一直采用的按部门管理模式,按专业工序及人员技术特点,将单位60多位技术人员重新划分为1个整体实施组与5个专业技术组,我主动提出担任6个组中最关键的整体实施组和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精化组组长。

接下来的50多个日日夜夜,我一面带领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面亲自计算项目的最关键阶段——大地水准面的最终确定。50多个日日夜夜,我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基本都在办公室,时常加班到天亮。期间,有团队成员家人去世,有团队成员生病仍坚持工作。我们团队的家属也很给力,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更令人感动的是,10多位院士、专家10多次来西安指导、检查。

2005年7月18日,成果顺利通过验收,20位院士、专家对珠峰高程成果给予了“技术方法先进、数据成果可靠、探索精神尤其宝贵、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的高度评价。

2015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时任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测量精度为±0.21米。这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强音,也是属于所有测绘人的高光时刻。

回想在正式处理珠峰数据前,自己带领团队用一年多的时间,对之前的多期珠峰测量数据做了预演处理:分析以往各种历史数据、编制软件,论证设计方案、收集资料。一遍遍讨论、试算、论证,再讨论、再试算,再论证……仅用于试算的各类测量数据就以百万计;收集的珠峰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和地形数据,总条数达近亿条,覆盖范围达7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陕西省那么大……郭春新百感交集。

关于现代测绘基准建设与应用

记者:现代测绘基准建设与应用是《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重要要求之一,被称为当务之急。为什么?

郭春喜:我国测绘基准体系按等级由国家和地方分别建立与维护,国家测绘基准体系在服务能力、覆盖密度、产品种类、成果精度等方面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亟需建立省市测绘基准体系,对国家测绘基准体系进行进一步加密与补充。

在国家测绘基准框架下,各省市陆续开展了区域测绘基准建设,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但在建设过程中,各区域测绘基准仅仅考虑服务于本区域基准建设,很少考虑区域间相互衔接问题;各省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的众多标准不一致;区域基准控制网数据处理采用不同的计算基准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省市基准跨区域不一致、不连续,无法满足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需要。

我带领团队依据整体规划、分区实施、区域间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基准和技术标准,构建了同国家测绘基准相统一、跨区域连续的省市现代测绘基准技术体系,实现区域测绘基准的快速建立、动态监测与维护。目前主持完成24个省和100多个城市的区域基准控制网的数据处理,构建了省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实现了区域测绘基准与国家测绘基准统一。

记者:随着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发展,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与GNSS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快速、简捷、实用的现代高程测定新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模式?

郭春喜:新模式可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方法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的弊端。新模式最大难点是确定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而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困难地区重力资料匮乏、大地水准面起伏剧烈,导致确定我国区域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尤为困难。

我们团队建立了以GNSS水准点布测、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确定及精度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体系,研究了重力场精细结构关键技术,首次编制了国家标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自主研发了似大地水准面实用化软件。目前完成了我国24个省和100多个城市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首次确定了我国陆海区域跨度长达4500km精度达3.6cm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实现了陆海高程基准融合统一与高程基准向海域的高精度延伸。

记者:从2018年7月1日起,我国全面使用2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这个转换中,如何探讨出一套科学、实用的转换方法和技术路线?

郭春喜:全国各行各业积累了大量的参心坐标系测绘成果与专业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基础的测绘保障服务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受当时测量手段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坐标成果的精度偏低且全国不均匀,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精度、现势性强的成果需求。

随着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迫切需要采用原点位于地球质量中心的高精度、地心、动态、实用、统一的大地坐标系作为国家大地坐标系。我带领团队首次建立了我国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坐标转换模型,构建了无缝隙、精度无损的坐标转换技术体系;率先开发了通用GIS平台的坐标转换软件系统,并应用于全国31个省、10多个行业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加快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推广应用进程。

记者:作为陕西省北斗卫星导航基准站系统建设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能谈谈陕西CORS建设的情况么?

郭春喜:项目于2017年初全面开展。我们团队以“创新、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共享”为六大工程目标,经过两年的努力拼搏建成了陕西省北斗基准站系统,填补了我国中心区域及陕西省境内缺乏实时导航定位服务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团队大力开发应用示范,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服务陕西省各行业的北斗时空云平台,积极探索北斗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精细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黄河生态保护、秦岭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开展,连续、一致的省市区域测绘基准是开展跨区域基础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团队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测绘服务工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续开展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跨国重大基础工程同样也需要连续统一的测绘基准成果支撑,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关于大地、高程、重力三网融合统一新理念

记者:“大地、高程、重力三网融合统一"新理念如何理解?

郭春喜: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由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等组成。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建立的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重力基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精度低、现势性差、基准间相互分离、产品种类少、延伸能力差等不足,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及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发展的需要,亟需建立三维、地心、动态、几何与物理相统一的高精度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基于此,我提出了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融合统一的新理念,全力构建了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技术体系,以满足空间技术发展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几何与物理观测信息,实现测绘基准的动态监测与维护,达到节省建设与使用成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目标。

记者:新理念在哪些地方或项目上进行了实践?

郭春喜:依据多基准融合统一理念,我主持完成了366个国家GNSS基准站的数据处理与多基准融合统一、4508个GNSS大地控制点数据处理且1969个点实现与高程基准融合、2524个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点数据处理,构建了CGCS2000,与1980西安坐标系相比,相对精度由10-5提高到10-7~10-9,实现了参心坐标系向地心坐标系的大跨越。

我们提出了逐区推进与多组协作的快速形成闭合环的水准测量新模式,有效削弱了地壳垂直运动影响,确保了精密水准网平差精度。主持完成30.4万km国家三期一等水准网与13.6万km二等水准网平差,构建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中最新一期一等水准网建设周期由上一期的9年缩短至4年,最大闭合环长度5460km闭合时间由5年缩短至6个月,环闭合差由过去的接近超限降低至限差一半以内,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精度也大幅度优于其它各期。

我提出绝对重力为主、相对重力组网的重力基准建设新模式,编制了国家标准《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首次利用方差分量估计、抗差估计等理论实现不同精度观测量最佳融合,提高了精度与可靠性。完成389个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点数据处理,构建了2000国家重力基准。该网基准点数量多、密度大,覆盖范围广,精度也大幅度优于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

关于工作与生活

工作与生活中的郭春喜,性格截然不同。他觉得自己是“工作中的强者,生活中的弱者”。

“工作中的我,特别倔强、坚韧、执着,只要是我认准的目标与方向,我一定要下功夫做成。”强者郭春喜说。

“生活中的我,则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完全靠妻子的包容与照顾,时常在办公室加班,妻子做好饭后打电话让我回家吃饭;家务活几乎不沾手,身体调理也是由当护士的妻子全权负责。正因为有了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在工作中驰骋。”“弱者”郭春喜说。

工作35年来,他对工作有过遗憾,但最终差不多都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完成、去争取,有弥补的机会。

但对家人,郭春喜打心底心存愧疚。他记得自己新婚第3天,因为完成国家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数据处理项目的需要,放弃婚假投入项目中;攻读硕士、博士时,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妻子头上,他对儿子的培养、教育付出得太少太少;父母年迈,他不能榻前侍奉,甚至每年仅能跟父母见一两次面。如今,母亲已经仙逝,便也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总之,这半辈子亏欠妻子、儿子、父母的太多太多。”郭春喜向《中国测绘》表达了最真实的自己。

关于未来

您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是?我们问他。

“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要靠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给青年科技骨干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提升机会,让更多的青年人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带领他们在项目技术攻关中茁壮成长,真正提升青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培养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勇于拼搏的科技创新团队。”

“围绕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积极开展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建设与维护工作,研究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融合及全国似大地水准面、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地面沉降动态等维护基础模型建立关键技术,建立有效的国家现代测绘基准维护机制,为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工作提供高精度、现势性强的测绘基准服务新产品。”

“积极开展全国连续运行基准站统筹工作。整合西部区域省级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建立有效合理的数据共享机制,综合利用西部区域连续观测数据,开发服务西部区域建设的位置服务产品。在西部区域连续运行基准站整合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全国连续运行基准站的整合,服务全国范围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与技术保障。”

测绘人郭春喜思考和奔赴的,依然还是工作,对他的另一半来说,这将需要过去、现在、未来经年累月的体谅与包容。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449      邮箱: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