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专题文章
李满春:要敢于挑战那些爬坡过坎的事情
发布时间:2019-12-24 09:04:45     来源:     浏览:1348次

荣获“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奖那一刻的心情,李满春已记不太清楚,在毫无准备的一天,殊荣和祝贺沓至,他的心绪亦随之起伏。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此前的过程——先是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专家评审推荐,随后是不知情的主办方审查与初评,接着是异常激烈的全国网络投票,最终是突然出现的奖励委员会表决审定结果公示。

“15位候选人,哪一位胜出都有条件,活动对于宣传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意义已经超越了评选本身。”

虽已午夜,李满春这一天的工作还在排序,这次飞抵深圳是参加第二天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他要作报告;及至凌晨的采访结束后,他的一名学生还在等待老师听微决疑……作为学者、师者、管理者的常态化忙碌,此刻表露无遗。

在空气中都弥漫着速度的深圳,《中国测绘》走近这位三十年来坚守地理信息科学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的耕耘者。

地理信息科学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交叉创新

在李满春被推荐此次创新人物奖的履历上,关于创新贡献是这样描述的:

一、提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构建面向国土空间底线管控的数字化规划编制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并业务化运行具有监测评估与滚动修编等功能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二、研制了首套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国家行业规范,创新了国土空间管制政策规范化与可视化表达理论方法,直接支撑并实现了我国各级土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规范化标准化。

三、率先建成“陆海兼备、历史与现状统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南海综合数据仓库,构建了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大数据技术等南海国土安全规划技术方法,持续服务国家南海问题科学定策。

▶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事区域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目的是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和该地区能与其他区域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整体考虑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对区域空间规划做开放性的系统研究。

“我们原来做测绘地理信息相应的研究,最大的优势是空间定位越来越精确,但是也容易限制思维。研究综合的区域地理和规划,使得我们能够从宏观上来把控一些问题。”李满春说。

他把这称之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国家行业规范:跨界融合1+1>2

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了三轮从国家到乡镇五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本世纪初,原国土资源部部署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之前的规划编制,在土地利用规划地图表达上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规范。”李满春打了个比方,“在甲地区,红色表示的都是建设用地,可是到了乙地区,粉红色就代表园地,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使得跨区域决策难以着手。李满春主持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分类方法与技术研究(0209009001)”旨在解决这一难题:将市一级、县一级、乡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规范研制出来,通过标准委员会审查,由标准出版社出版,再由国土资源部向全国发布实施。

“从此全国市县乡三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有了一个制图的规范体系。”

高俊院士评价此规范体系“填补了空白”,原国土资源部领导表示“将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两种政策用地图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创新”。

李满春将这看作跨界融合,通过1+1创造了大于2的效果。

▶ 南海研究:需求倒逼科研

南海研究在南京大学有比较久远的历史传统。我国著名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杨怀仁先生早年参加了对南海岛礁的命名工作;现代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南海诸岛地理志略》的编者郑资约先生的后人曾为南京大学送去了大量的南海研究资料;解放后南大一些专家学者对南海的地质构造、资源环境等有过许多方面的研究;被称为“海的女儿”的我国著名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王颖院士同样来自南京大学,她不仅做了南海资源环境系列调查研究,还承接了外交部大型数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数字南海”,该项目是我国首次海洋区域的综合信息系统集成研究,填补了我国在南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李满春(左三)等与三沙市阿东市长(右一)交流南海遥感

悠久的历史和对传承的高度重视,使得李满春团队能够把大部分研究成果继承起来建立丰富的数据库,加上团队擅长的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取、区域模型构建以及空间变化动态分析,863重点项目课题“南海及周边地区环境与资源遥感动态监测分析”研究成果为南海科学定策和国土安全维护作出了贡献。

“找到目标和问题并作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国家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科研就在哪里。”李满春说。

风起南大

李满春之所以从事地理信息科学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交叉创新研究,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直接关系。

李满春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83级地图学专业,该专业是1957年在任美锷院士、陈述彭院士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著名地图学家李海晨先生亲自创办的。

不同于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原解放军测绘学院、同济大学同时期对基于测量的制图学科设置,南京大学地图学是当时国内大学地理系中唯一的地图学专业,在1960年代为海军输送了大量的人才,1970年代诞生了中国第一幅全要素计算机绘制的地图,1980年代贡献了全国第一部地理信息系统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989年,测绘出版社)。

当初报考南大地图学是李满春认定的选择,他立场十分坚定,任谁游说都不改初衷,他喜欢像地理这类的方向,一是觉得地理学能让自己增长知识,二是这个方向探究的结果正是自己脚踏的地球表层,很有成就感。“现在再看看,‘山水林田湖草海’,你会感到很亲切,地理学会让人心胸更开阔。”

1983年,李满春参加高考。他是当年江苏省的首批保送生,全省一共有120个保送生指标。首批保送生也需要参加高考,但在录取上具有达标优先权,李满春成为专业里为数不多的以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

后来李满春硕士读了南大的地图学与遥感,博士则是南大的人文地理学。硕士期间,他机缘巧合进入了陈述彭先生担任主任的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包括参加洞庭湖荆江地区洪水险情预警与灾情对策信息系统研发,其中不仅包括纸质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还需要做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灾民撤退路径分析、洪水险情预警模拟等。

“我申请了实验室的第一个开放基金项目(LREIS8801)。”李满春说。围绕洞庭湖荆江地区,他把“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河道变迁做了可视化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对象的变迁时间跨度为2000年。为了探源,他细细研读沈玉昌、龚国元编著的《河流地貌学概论》,潜心揣摩钱宁的《河床演变学》和《泥沙运动力学》,最终做出了海平面升降对长江、洞庭湖湖平面升降对来水河流的溯源侵蚀和溯源淤积的数字模拟。

此番下来,他个人专业的涉猎从地图学延伸到地图学与遥感,又延伸到地理信息系统,并走向自然地理。博士期间,他就读的是人文地理学,并乘着1980年代兴起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春风,开始把地理信息技术和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结合起来研究。

“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再把它应用到地理学中,特别是现在应用到国土空间规划当中,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李满春说,“拿着硬技术来做应用,心里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空间治理重构的技术革命

一天乘电梯时,李满春偶遇到南大历史系一位教授,他带着两位博士生,跟他打招呼。

“我吃了一惊,那两位博士生年龄都比我大!”李满春描述当时的震惊,这种从心理上的撼动影响至深,他对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更加坚定:学好自己主战场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不断拥抱其他领域。

李满春研究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中央在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这一新生事物,实际上是对整个空间治理的重构。跟以往各类空间规划的最大区别在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能够支撑这一规划的全数字编制和管理。”

什么叫全数字编制和管理?

目前所见的规划师作业方式往往是拿着数字化的底图在纸质地图上参详,再回到数字化状态去。

全数字编制和管理,是直接在数字化地图上数字作业出数字成果。“一方面你可以把你的规划思想体现进去,另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帮助你判断规划方案实施的愿景、作用和预期成效。”

我们所能看到和预见的核心应用,是测绘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本底分析上起到充分的作用,在国土空间治理最重要的“三条红线”的划定中起到技术支撑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日常管理、动态监测、智能预警中大显身手。

“从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来看,每一个环节测绘地理信息都能够发挥作用,更何况今天的测绘地理信息已经有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当下比较前沿的信息技术的渗透。”

变老的标志

GIS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有两类就业方向,一是从事GIS基础平台的研发,一是从事专题应用或者应用系统的研发。

“GIS研发实践中,我们面临大多数用户只能提出部分需求,如果你不掌握应用对象的背景知识,你就没有办法来引导用户。”

本科地图学出身的李满春觉得目前GIS的专业设置还是相对较窄,而这会导致应用知识或者技能不够全面。他建议主修和辅修结合起来,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补一些地理学、规划学有关的背景知识,而从事地理学、规划学研究的,不妨补补测绘地理信息有关课程。

“不掌握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学和规划学研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李满春说,这些过程就是爬坡过坎。变老的标志之一,就是不愿意或者不敢爬坡过坎。是心态的变老,或许与年龄无关。

小学及初中稳居年级第一的李满春没有深刻体会过什么叫学习上的爬坡过坎,直到进入百年名校、被誉为大学生“摇篮”的江苏省常州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名次直线下降,我就开始认真思考了。”

大学二年级时老师指导他用计算机绘制人口密度图时,他才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算法语言,这又是一个爬坡过坎。

硕士期间,自然地理知识的储备远远不够,他开始恶补;读完博士,转型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规划交叉研究,谈何容易;甚至后面承担一些重大的课题,“表面看上去知道,一深入进去就发现未知的太多。”

“爬坡过坎的事情天天有,只要你还敢接受挑战,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变老。”

当前李满春驱动力的来源之一是他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先生在81岁高龄时,牵头成立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已经84岁高龄且腿脚已有些不便的王颖院士,还在做野外科学考察……

这些榜样的表率作用不仅感染了李满春,也通过像他这样为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大范围地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

李满春的学生告诉《中国测绘》,他从本科到硕士一直跟随李老师,对李老师有种父亲的感觉——李老师抓他们的学业,教他们为人处世,鼓励他们不断突破。争气的学生们会同倔强的孩子一样,一方面尽可能完美地完成家长嘱咐的各项事务,另一方面还想着要制造点新难题,呈报过去,既是新意也是心意。

李满春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他此前亦深受一位老师影响。老师告诉他,你成长起来了要带动别人一道成长,那么,去做管理的事情,可能会更好地服务其他人,服务一个集体的发展。

在身兼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社会责任、家庭生活数项重要职责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需要去考虑如何能够实现1+1>2的效应。”李满春认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实现1+1>2,一定有选择和取舍,抓住重点就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能够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团队是一个可以互相搀扶着前进的集体。

在回答关于未来这个话题时,李满春说“我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所谓人生规划,但是知道应该去做点啥。我觉得可以抬头看看远方,但是更多的应当是立足当下做好每一件事。”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449      邮箱: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